
发布日期:2025-04-13 14:10 点击次数:181
【引言】
1912年初,清朝在辛亥革命的冲击下覆灭后,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民国时代。
各地军事势力纷争不断,各自占据地盘,组建各自的军事组织。这些势力通过持续增加兵力来稳固其控制地位,这一做法直接促使军事费用迅速攀升,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军阀统治耗费巨资维持其军事力量,这一做法导致大量财政资源被占用,无法投入到地方发展上,也无法有效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军阀政治的种种不良运作方式,决定了其历史存在必然是短暂的。
【一、民国养军队可不是一件轻巧的“活”】
了解民国时期维持一支军队的开支,仅一个师的经费就已相当惊人,所需资金数额巨大,堪称巨额。那时,供养这样一个军事单位,经济压力非同小可。一个师的日常运作、装备维护、人员薪资及给养,每一项都是不小的开销,累积起来,便构成了一笔天文般的费用。总之,其经济负担极为沉重。
南京新政府建立之时,全国各地支持革命的武装力量总计超过30万人。这些武装力量随后被整合至南京政府下,接受统一调度。
1912年1月,孙中山向各省发出电报,要求筹备军饷以支持北伐行动。为确保军队体制统一,同年2月,陆军部着手对全国的革命武装力量进行重新编制,旨在增强北伐的军事准备。
重组后,陆军体系涵盖数个军团及独立混合旅,其中第一军团部署于徐州,第二军团在南京,第三军团则位于九江,第四军团则坐镇广东等地。此次重组后,南京临时政府成功统合了超过十万起义部队,编组为上百个团级单位,实现了统一指挥。
1912年3月份,陆军方面的预算安排为893.6万元,而海军的预算则为19.7万元。整体军费开支合计达到了913.3万元,占据了临时政府当月总支出的约93%。在这之中,用于陆军士兵薪酬的部分为810万元,其余如军事物资、要塞维护等费用共计83.3万元。
该金额已大幅超出临时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导致收支严重失衡,军队薪酬问题日益显著。
我们进行简单估算,这十多万兵力相当于十个师的规模。若以三个月的军费开支913.3万元为基准,推算全年军费则大约超过3600万元。分摊至每个师,年均费用约为360万元。
战时情况下,军费开支自然会有所增加。历经十数载,至中原大战之时,蒋介石虽在名义上实现了全国统一,但当时保持一个师的日常运作成本,大抵与此相当。
老蒋麾下的中央军,其特种师一年的开销达到了790多万,甲种师则需280多万,乙种师一年的预算为281万,即便是配置最低的丙种师,年度经费也接近200万。
若战争爆发,成本将截然不同。诸如动员开支、伤亡补偿及武器弹药的损耗,一年的军事支出相较于和平时期,增加一倍都不足为奇。毕竟,战争一旦开启,其经济消耗之巨大,绝非夸张之词。
经计算,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事费用相较于孙中山创立南京临时政府的十数年前,确有显著增加。相关数据显示,民国时期,即便是规模为一个师的部队,其年度军事开销也可高达数百万元。
民国时期,一个省份每年的财政总收入大致在千万元左右。然而,一个师的军事开支竟然与这一数额相当。这意味着,不仅是新建立的政治实体需面对庞大的军费开支所带来的压力,就连那些原本财力雄厚的军阀势力,也对军费问题感到棘手。
例如张作霖,他凭借经商累积了巨额资产,但仍难以长期支撑其庞大军队的开支。这构成了众多军阀难以维持军事力量的关键难题。军阀政权难以持久,主要原因就在于军队开销巨大。
【二、一个师一年几百万的军费都花哪了?】
当军阀每年在军事上投入巨额资金时,人们或许会好奇,这些军费的开支究竟包含哪些方面?让,每年这两三百万元的经费具体是如何分配的。
军费构成中,军饷占据核心地位。它涵盖了士兵与军官的月薪以及日常饮食费用等,每年的开支数额庞大。
为了招募并留住杰出的军事人才,军阀们慷慨地提供了丰厚的军官薪酬,这构成了军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期间,高级军官所能获得的薪资已相当可观。为了赢取军官们的忠诚与支持,军阀们采取的优待政策同样导致了军费的显著增加。
我们以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中央军为对象,来进行一个简单的数值分析。请参考以下国民政府中央军的薪资级别列表。
一名普通军人的月薪资为十元。军衔晋升后,薪资也会相应增加,例如班长为十二元,少尉排长则为三十二元,中尉排长提升到四十元,上尉连长则为六十元。继续向上,营长的月薪可达一百二十元。至于团长,其月收入更是达到了三百元的高水平。
每支万人规模的部队,士兵的平均月薪大约为10至12元。此外,骑兵、炮兵以及文职技术人员的薪资水平更高。仅计算士兵的薪资,每月的总支出便需约12至13万元。
一个师的标准人数约为10000人,依据其组织架构,会配置各级别的军事指挥人员。
举例来说,约有20名副师级军官担任着诸如师部副参谋长、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务。部队下辖三个旅,每个旅配置有旅长、副参谋长等约十多名军官。此外,每个旅包含三个步兵营,而每个步兵营则设有营长等五名军官。进一步细分,每个营下辖若干连队,而每个连队配备有连长和指导员两名军官。
根据这一组织架构,一个师的军官人数大约在600至700人之间。
每个连配备有1名连长,其月薪大约为60元;同时设有1名指导员,月薪约为40元。三个连的连长和指导员加在一起,他们的月薪总和大约为300元。到了一个营的级别,军官们的月薪总计约为900元。而一个旅包含三个营,因此军官们的月薪总额大约为2700元。
一个师下辖三个旅,其军官的月薪总额大约为8100元。除此之外,师部还有超过20名的高级军官,他们的月薪各自在数百元不等,这使得整体的薪酬总额再增加1到2万元。综合计算,一个师拥有约600至700名军官,他们的月薪总和能够达到9万至10万元左右。
因此,一个拥有大约一万士兵的师,其每月的薪资费用,可以轻松超过25万至30万元。累积到一年,整体薪资支出便达到了300万至360万元的范围。
军费开支中,采购军备占据关键一环。20世纪20至30年间,随着对现代化军事装备需求的提升,军火采购的成本持续攀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民党政权与德国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德国向国民党军队提供了显著的支持。德国政府不仅向国民党政权借贷了高达1亿马克的资金,而且还派遣了多位军事专家至国民党军队,协助蒋介石构建现代化的军事力量。国民党政权利用这笔资金中的9千万马克,采购了德国的武器及各种军事装备。这无疑是一笔庞大的军事开支。
另外,军队日常活动如训练及演习的开销,同样是军费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这涵盖了租用训练场地的费用以及演习中所使用的物资成本。这些单项支出看似微不足道,但累积起来却相当可观,不容忽视。
探讨往昔养兵费用高昂之缘由,核心在于时局的动荡与竞争的白热化。彼时,争斗领土、频繁交战成为了社会的核心议题。千年帝制的崩塌后,各方势力尚处于摸索阶段,尚未明晰前行的道路。同时,缺乏一个足以轻易统一全国的强大势力。
因此,持续进行战争,确保兵力充足,成为了军阀维持自身地位最直接且实用的策略。高额报酬方能吸引勇士效命。兵力薄弱,无疑会使自己成为他人攻击的目标,难以立足。
各路军阀均盘算着如何维持生存,思索着怎样兼并他人以壮大自身。只有当实力壮大后,他们才会考虑长远规划,着手进行建设。在此之前,他们的策略往往局限于增加兵力,剥削民众财富,随后在战争中将这些资源消耗殆尽。战后又需重新开始,再次累积兵力,继续榨取民财,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负面循环。
在民国初年的十多年间,情况始终如一,每年军事费用的开销均达到数亿元之巨,这给整个社会造成了深重的负担。
【三、军事政治的背后其实是钱】
民国时期,军阀之间的频繁冲突,本质上是不同势力间经济实力的比拼与财政资源的争夺。
辛亥革命初步成功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然而,最终政权转移到了袁世凯领导的北洋政府手中。南京临时政府财政困难,这是导致其未能稳固政权的关键因素之一。
1911年,南京成立了临时政府,随后,革命势力着手筹划北伐行动,意图通过军事手段结束清政府的统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临时政府承担起协调各地起义武装的责任,将这些力量整合成一支规模达到十余万人的北伐部队。
不过,政府财政陷入困境,军费支出高达数千万元,使得国家财政枯竭。彼时,临时政府急需关税收入,却无关税可征收,因为这些关税被外国人掌控,原因在于他们尚未承认该临时政府的合法性。
至于税收方面,临时政府同样面临严峻挑战,几乎无法征收到足够的款项。北方地区多被北洋军阀势力所控制,而南方各省的税收大权也落入各地军阀政府之手。
因此,临时政府的财政储备如同失去了源头的溪流。
南京临时政府尝试了多种筹资手段,诸如寻求外国贷款、发行政府债券,甚至发行了军用货币,然而这些措施取得的成效十分有限,并且还遗留了一系列复杂问题。
临时政权推出了军用货币,用以支付军队的薪资。然而,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自行发行了地方性的军用票据,加之民间私自伪造军用货币的情况严重,这导致了货币贬值和信任问题。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临时政权不得不频繁采取措施,先是禁止进一步发行军用票据,随后又大力收缴那些非法复制的军用货币。
不久,政府财政枯竭,难以继续支撑军费开支。北伐军队因此陷入困境,不仅无法继续推进,就连维持现有编制也变得艰难。最终,士兵们连基本的稀粥供应都难以保障,这样的情况下,革命事业又怎能持续推动?
南京临时政权无奈目睹了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的局面。在袁世凯迫使清朝末代皇帝退位后,孙中山不得不做出让步,将总统职位交出。
南京临时政府在成立初期便遭遇权力被夺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其难以支撑军队的开支,最终被北洋军阀凭借其更强的经济实力所压倒。
【四、军费是压在整个国家之上的一座大山】
土默特地区位置优越,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与包头市之间,自然资源丰富,居民勤劳质朴。过去的日子虽不算富裕,但也勉强过得安稳。然而,自民国时代起,该地的居民开始频繁表达不满。
由于地处偏远的绥远军阀掠夺了本地财富,导致当地资金匮乏,粮食短缺。因此,他们连兴办学校的经费都无法筹集,民众甚至面临饥饿,缺乏足够的粮食果腹。
民国时期初期,土默特地区承担起了一项沉重的负担,即为驻扎在绥远的军阀部队提供年度供养。每年,这一供养费用高达七八十万元白银,其中中央政府仅承担一小部分,而绝大部分则由当地民众自行承担。
特别是到后来,中央政府不再提供任何资金支持,所有的军事开支都需要当地政府自行设法筹集。
这些资金原本可用于建设学校、兴办医院等公益事业,但最终都被用于维持军阀军队的开支。直至1931年,土默特地区才建立起第一所初等教育机构。由于后续军事费用负担沉重,到了1930年代,土默特的教育设施严重不足,仅存的几所小学也仅能勉强维持运作。
该地缺乏现代医疗设施,居民生病时往往只能求助于当地的传统治疗者。但这些治疗者的医疗条件极为有限,面对传染病等紧急情况,往往束手无策。到了民国晚期,该地区因疟疾、天花等传染病而死亡的人数大幅增加。此外,由于军事开支庞大,公路建设的资金被大幅削减,直至民国晚期才建成一些简易道路,而在此之前,主要的交通方式依赖骆驼队。
孩子们缺乏书籍资源进行学习,民众患病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医疗机构就诊。尽管民众自身生计已颇为艰难,还需承担沉重的军费开支,这确实令人深感忧虑。
实际上,不仅土默特地区存在这样的情况,就连历史上的南京临时政府在初期也有类似现象。在其刚建立之时,军事开支占据了政府整体预算的绝大部分,超过90%,不难想象,这样的情况下,其他方面的资金分配自然十分有限。
别提发展了,就连政府最基本的服务职责,诸如教育和医疗,也难以保障了。教育预算被削减,众多学校面临运营困境,导致不少孩子失去了受教育的可能。同时,医院建设和基础设施拨款的减少,使得原本计划中的医院项目和公路修建都无法实施。
别认为将政府预算的90%用于军事开支是令人震惊的。实际上,在一些贫穷地区的军阀统治政府中,高额的军事支出占比十分普遍,达到70%至80%也并非罕见。试想,在这样的社会结构里,期望军阀或军事政府去推动发展建设,简直是痴人说梦。
实际上,这仅仅是政府财政规划的一部分。民国时期,众多军阀普遍存在的问题便是延迟支付士兵薪资。日常保持军队的正常运作已相当艰难,一旦战争爆发,战后还需扩充军备,这些无一不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稍有不慎便会导致财政赤字,资金不足时便只能开具欠条。期望一个背负沉重军饷债务的军阀投身国家建设,其难度或许不亚于消除其军事力量。
随后,虽然名义上实现了全国统一的国民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当时的军事开支依然占据了极大的比例,居高不下。
举例来说,1936年度,政府在军事方面的开支达到了3.22亿元,这一数字占据了当年政府总开支的32.5%。回顾1931年至1936年期间,每年的军事预算均超过政府总支出的30%,这一比例相当惊人。
当前,我国每年的军事费用开支所占的比例,大约维持在2%的水平。与一百年前民国时期的状况相比较,现在的状况确实显得颇为安逸。
民国时期,众多军阀较少投身于建设事业,原因显而易见:军费开支庞大,占据了大部分资金,导致难以顾及建设。在资金被军费大幅挤占的情况下,进行建设活动自然变得困难重重。
康艳华探究张作霖财富积累之路张作霖如何一步步成为北洋军阀中的首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张作霖起初只是绿林中的一个小角色,但他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智慧,逐渐崭露头角。他懂得审时度势,善于结交权贵,这为他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张作霖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不断扩张势力范围。他善于利用各方矛盾,巧妙周旋,使得自己的实力日益壮大。同时,他也十分注重经济建设,通过发展实业来增加财富。他鼓励工商业发展,吸引外资,使得自己的领地经济繁荣,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张作霖还非常注重人脉关系的建立。他与各路军阀、政客、商人等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互相支持、合作共赢的方式,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这种广泛的人脉网络,也为他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机会。此外,张作霖还十分注重个人形象的塑造。他深知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于外界的影响,因此总是表现得谦逊有礼、慷慨大方。这种良好的形象,使得他在社会各界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支持。综上所述,张作霖之所以能成为北洋军阀中的首富,离不开他的胆识、智慧、军事才能、经济建设、人脉关系以及个人形象的塑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他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脱颖而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富豪。
鄢定友. 1927至1937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开支审计概述[J]. 社会科学研究(广西), 2002(第5期).在此期间,鄢定友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军事费用审计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聚焦于1927年至1937年这一时间段,详细探讨了该时期内政府如何对军费进行审计监督。通过对相关历史资料的梳理,揭示了南京国民政府为确保军事开支的合理性和透明度所采取的一系列审计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背景、具体流程及影响等方面均在文中得到了系统阐述。总体而言,该文章为理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军费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包银山. 清代至民国时期土默特旗军费开支的档案史料分析[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17(1).文章通过档案史料,对清代至民国时期土默特旗的军费支出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包银山利用丰富的历史资料,详细梳理了这一时间段内土默特旗在军事方面的经费开销。研究指出,清代至民国时期,土默特旗作为边疆地区的重要旗县,其军费支出占据了地方财政的较大比重。这些军费主要用于维持当地驻军的日常开销、装备购置以及战争时期的军事行动。通过档案史料的比对和分析,文章揭示了土默特旗军费支出的变化趋势及其背后的原因。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政治局势的变化和军事需求的调整,土默特旗的军费支出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体而言,清代至民国时期土默特旗的军费支出情况复杂多变,但始终与地方安全和稳定密切相关。该研究对于了解这一历史时期土默特旗的军事状况及财政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张艳芳. 南京临时政府军事经费筹集策略[J]. 历史探索, 2011(11期).南京临时政府在成立初期,面临着军事经费的筹集问题。张艳芳在文章中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她指出,为确保新生政权的稳定与革命成果的巩固,南京临时政府急需解决军费来源这一关键问题。文章分析了当时南京临时政府所面临的财政困境,以及为筹措军费所采取的多项措施。这些措施涵盖了向国内外寻求资金支持、调整税收结构以增加财政收入、以及优化军事开支等多个方面。张艳芳强调,通过这些努力,南京临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军费压力,为革命战争的持续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保障。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军费筹措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困难,如资金到位不及时、国内外支持力量有限等。尽管如此,南京临时政府仍积极应对,通过灵活多变的策略,逐步解决了这些问题。综上所述,张艳芳在文章中全面剖析了南京临时政府军事经费的筹集情况,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这一时期历史背景的视角。